2009-04-11

この世の果てで恋を唄う少女YU-NO

《この世の果てで恋を唄う少女YU-NO》是Elf公司于1996年发售的ADV类游戏。


玩了这个游戏之后,真的是动了凡心,看现实女性的感觉都不同了。
不过我也知道,我喜欢的是那种纯粹的人性,而纯粹的人性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是超于现实的。
很久以前我就在向纯粹的人性努力,喜欢上拥有纯粹人性的个体,也是理所当然。

现代篇非常精彩,但异世界篇只相当于现代篇的一个分支的程度,很多事情并没有完全处理就结束了。这让人有点遗憾。
现代篇的故事的流程一般是坏的结局->好的结局,而异世界篇则是坏的过程->有太多遗憾却令人感慨万千的结局。如果为异世界篇增加情节的话,估计对游戏者心灵的影响程度是怎么都达不到原结局的高度了。
在平行世界中,游戏者以上帝视角去感受这个世界,而在主角本身的世界中,游戏者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代入的。这种情形与游戏者在游戏里外有不同感受的情形吻合,增加了代入感。

对异世界篇来说,铺垫得够多,但展开得太少。如何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得到足够的展开,这还真是件难事。

在故事细节方面,《YU-NO》的现代篇和《同级生2》比较相似,都是与数位女性产生互动,最后解决某件大事。之所以能几乎完全接受《YU-NO》而不太能接受《同级生2》,是因为我喜欢有明确目的的、有意义的行动,不喜欢闲逛泡妞这种行为。

整个故事中愿意为主角牺牲且实行了的人:主角的妻子セーレス,主角的女儿ユーノ,主角家的宠物クンクン。经历了异世界的亲情之后,再去看现代篇的爱情,几乎就不值一提了。澪做不到和主角同生共死,神奈更多的是出于对主角父亲的感情,亚由美更加注重社会人的责任,美月更爱的人是原本的龙藏寺。
这种现状比较令人惋惜(游戏者是通过前面的现代篇开始对游戏产生感情的),不过这正说明了异世界篇的优秀及其在故事中的绝对地位。

故事的最后,两人来到了事像的根源,并目睹了世界的诞生。
(要想超越这个结局,只有两人合二为一,形成完美的个体,并亲自创造世界了。
たくや选择了理性,ユーノ选择了感性,两人通过互补完成了融合。不再需要另一半,因为自身已经达到完美了。
由这个完美的个体创造的人类也继承了感性与理性的两面性。
这个完美的个体人类称之为神。)

对理性的向往及对感性的赞美是我个人的倾向。游戏里处处都显现着这种倾向,所以我与之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

异世界篇完成之后几天,我看现实家庭的感觉也不同了。居然觉得有家庭是很幸福的事。
我原来认为性与爱是分开的,没有性一样可以达到完美的爱。现在这个观念也被推翻了。
因为追求纯粹而产生认同感这个理由看来解释不通了,看法改变的原因就只有一个:这个作品太厉害了。

个人抛弃亲情、爱情等要素的理由: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了追求一方面的极限,必须抛弃其他一些方面。在两方面相冲突时尤其如此。感情与佛道相违背。

之所以玩这个游戏,是因为之前玩的一个游戏《斗神都市3》激起了我对爱情的意义的探求。在《斗神都市3》里,レメーディア的母亲给年幼的羽纯留下心理阴影的话“不要陷入爱情啊”,让我为其身世而悲伤的同时,认识到爱情的影响力之深远。
“在世界的尽头歌颂爱情”,这个标题对我来说也有无比的吸引力。歌颂爱情,而不是呼唤或是沉浸于爱情,这就超越了普通人的界限,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虽然事后得知歌颂爱情之人还是沉浸于个人爱情)。对感性赞美但不沉浸其中,这正是我的现状,因此与标题产生了共鸣。
之后的事,就是在现代篇里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在异世界篇里产生了对亲情的向往。可以遇见这些感情随时间的流逝会急速消失,但从此我也会深刻地意识到,我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同等重要的东西。对有限生命的个体来说,自我永远是不完美的。但也因为如此,我们有了对完美的追求。

实际上,レメーディア的母亲就是在歌颂爱情。即对我来说,《斗神都市3》是本游戏的铺垫。


把笔记本还给澪——第一次被游戏吸引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