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2

内在多人格培养初级指南

内在多人格,指在思考时出现在内心中的其他假想人格,这些人格通过对话来影响主人格的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达到引导主人格行为的目的。这些人格不会取代主人格直接控制主体,不会与外界直接互动,因此与一般所说的多重人格不同。

内在多人格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对主体产生正面影响:
1、主体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理想行为不一致,但心理障碍无法突破,无力贯彻理想行为时;
2、事件中主体被震慑或迷惑,无法及时意识到正确处理方式时;
3、主体需要他人的鞭策或提醒才有动力进行自己已经认识到的正确行为时;
……

(从作用上看,内在多人格充当了主人格思维层面的监管协助人员,在人类思维能够被外界实时获取之前,内在多人格都有其存在意义。)

要培养出内在多人格,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特质(未证实):
1、遭遇事件时经常产生出现多种不同的想法,比如感性的和理性的;
2、长期感到孤独,希望与他人谈心;
2、想象力比较丰富;

内在人格的选定:
最基本的是理性和感性两种人格,其次是正义和邪恶两种人格。对于这两个选择,注意要保持理性/正义的人格比感性/邪恶的人格强势,正确引导主体的行动。
此外还有活泼开朗的妹妹和温柔体贴的姐姐、天真无邪的小孩和成熟世故的大人等选择。

培养的注意事项:
每天和内在人格交流,加深主体对他们的印象,达到把他们牢固地植入主体意识中的目的。
内在人格不一定要是十全十美的,但一定要是个性鲜明的。只有个性鲜明的人格才容易被主体记住。完美的人格缺少个性,也难以适应现实生活。
内在人格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会增加思维负担,因此只要够用就行。建议保持在四个以内。